专业交流

貝聿銘藏品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0日
貝聿銘 (1917-2019) 是過去 50 年來最受讚譽的建築師之一,當第一次被要求翻修巴黎羅浮宮時,他的反應毫不含糊:“你不能碰盧浮宮,這是褻瀆神明。”


他的解決方案既革命性又簡單——他在前院的中心建造了一個玻璃金字塔,隱藏了一個地下入口。當時,金字塔被認為是現代主義對 16 和 17 世紀建築的侵入,而如今,它被譽為大膽、高科技未來主義的體現,並體現了一位透過創造融合藝術、歷史和文化的建築而聞名的建築師。

640.webp.png

趙無極(1920-2013),  《27.03.70》,1970年。估價:38,000,000-48,000,000港元。 將於 2019 年 11 月 23 日在佳士得香港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會上獻 
貝聿銘的傑出建築遍布世界各地,從科羅拉多州的博爾德到卡達的杜哈。他於1983年獲得普立茲克獎,並成為第一位獲得日本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的建築師。
他堅信美術和智力探索的力量可以改變個人和社區,這一點從他所振興的眾多文化和教育機構中可見一斑。

640.webp (1).png

微信图片_20250310124612.jpg

鄭燮(鄭板橋,1693-1765),  《蘭花》。
11月和12月,貝聿銘和艾琳夫婦收藏的精美藝術品將在紐約、香港和巴黎的佳士得拍賣行拍賣。該收藏囊括了傑出的印象派和現代藝術作品以及戰後和當代大師的畫作,這對夫婦視其為朋友。
微信图片_20250310124617.jpg
IM 和 Eileen Pei 在他們位於紐約的家中,拍攝於 1970 年代左右。照片:Dennis Brack / Black Star。藝術品:© 2019 藝術家權利協會 (ARS),紐約 / ADAGP,巴黎;版權所有 – Jacques Lipchitz 遺產
貝聿銘於 1917 年俄國革命爆發期間出生於中國廣州。 1930年代,他到美國學習建築。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的父親告訴他,「留在那裡」。 “戰爭和革命即將降臨中國。”
裴氏最初就讀賓州大學,後來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正是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圖書館裡,他第一次接觸到了國際風格的大膽新線條,這是一場由沃爾特·格羅皮烏斯(1883-1969)和勒·柯布西耶等歐洲人物引領的建築革命,強調形式與功能的融合,並從根本上去除了多餘的細節。
貝聿銘對勒·柯布西耶、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和菲利普·約翰遜工作室的直線形式很感興趣,這些人都致力於建築在社區中的作用。 1935 年 11 月,當勒‧柯比意訪問麻省理工學院時,貝聿銘花了兩天時間與這位反傳統的建築師交談,後來他形容這次經歷「可能是我建築教育中最重要的日子」。

微信图片_20250310124621.jpg

艾琳和貝聿銘在巴黎羅浮宮博物館,2009 年至 2010 年。照片:Frédéric REGLAIN / DIVERGENCE
貝聿銘 1940 年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後,經人介紹認識了盧愛玲 (Eileen Loo),她成為了貝聿銘最偉大的支持者、人生伴侶和靈感源泉。盧的祖父曾擔任中國駐美大使,而她的父親是麻省理工學院首批中國畢業生之一。艾琳從韋爾斯利學院畢業後,兩人結婚。
盧說服貝聿銘跟隨她前往哈佛大學著名的設計研究生院,在那裡他第一次遇到了同樣是難民的 Groupius 和 Marcel Breuer  (1902-1981)。貝聿銘從包浩斯創始人格羅皮烏斯那裡學到了紀律,而布魯爾則教會了他人性(貝聿銘後來解釋說:「他把人和生命放在任何創造性過程的最前沿」)。

微信图片_20250310124624.jpg

貝聿銘在華盛頓特區國家美術館東館,1978 年。
這位建築師的第一位贊助人是傳奇房地產大 亨威廉·澤肯多夫 (1905-1976)。貝聿銘在 20 世紀 1950 年代和 1960 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裡繼續與澤肯多夫合作,即使後來他因突破性的建築——位於科羅拉多州的玫瑰紅色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而聞名。
作為中國最傑出的銀行家之一的兒子,貝聿銘從未對他的贊助人感到敬畏,這些贊助人後來包括杰奎琳·肯尼迪·奧納西斯(1929-1994)和弗朗索瓦·密特朗(1916-1996),或者被他參與的宏偉建築項目所折服。他使自己的建築為每個人服務。

微信图片_20250310124628.jpg

李可染(1907-1989),  《長松圖》,1979年。 謹以此文紀念貝聿銘62歲生日。估價:50萬至70萬港元。 2019 年 11 月 26 日,佳士得香港中國近現代書畫拍賣會展出 。
貝聿銘深知他的建築需要平衡。他小時候最喜愛的是母親帶他去遊覽的寧靜的中國園林和山神,他簡潔的幾何設計體現了儒家秩序與社會和諧的倫理道德,為人們提供了逃離現代世界喧囂的喘息之機。
到了 20 世紀 60 年代,貝聿銘夫婦結識了當時歐洲和美國的許多頂尖現代藝術家,並開始為他們在曼哈頓和卡托納的家收藏藝術品。他們也是中國藝術家的大力支持者,其中包括趙無極和徐世其等。

微信图片_20250310124632.jpg

趙無極(1920-2013),《27.3.70》,1970 年作。 © 2019 趙無極 / 藝術家權利協會 (ARS),紐約 / ProLitteris,蘇黎世;野口勇(1904-1988),《地板框架》,構思於 1962 年,鑄造於 1974 年。 © 2019 野口勇遺產/紐約藝術家權利協會 (ARS)。
這對夫婦在一種強調創造性思維和個人探索的氛圍中撫養了他們的孩子——T'ing Chung、Chien Chung、Li Chung 和 Liane。因此,旅行、美術和與藝術家的關係是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40 (1).png


藝術是一種生活體驗

在貝聿銘家族位於曼哈頓的住所和位於卡托納的鄉間別墅裡,貝聿銘夫婦周圍擺滿了讓·杜布菲、巴內特·紐曼、亞歷山大·考爾德和亨利·摩爾的作品。艾琳擁有極強的策展眼光,她帶領夫婦倆走進杜布菲、雅克·利普希茨等人的工作室,在那裡購置了多件作品,充實了他們的收藏。

佩斯夫婦的女兒莉安 (Liane) 記得自己與巴內特 (Barnett) 和安娜莉紐曼 (Annalee Newman) 特別親近。 「安娜莉就像我的祖母一樣,」她回憶道。 「她住在街對面,在她生命的盡頭,我每天都會為她做飯。當巴尼去世時,她給了我一些他的溜溜球和領結來紀念他。

杜布菲一家也曾去巴黎拜訪他。 「他寫信給我時,信上畫了一些動物,」莉安說。
貝聿銘夫婦對藝術和學術的參與從未侷限於美國或歐洲的創意運動。他們一生與華人作家、建築師、藝術家和知識分子保持著尤為密切的聯繫,他們收藏的眾多繪畫、書法作品和信件就是明證。

640 (1).jpg

張大千(1899—1983), 芭蕉下秀才。估價:40萬至60萬港元。 2019 年 11 月 26 日,佳士得香港中國近現代書畫拍賣會將呈現 
趙無極是貝聿銘在中國最年長的朋友。 「我把他視為叔叔,並很榮幸能在 2016 年紐約亞洲協會舉辦的他的作品展開幕式上講述我對他的回憶,」莉安說。 “他是一個非常正直的人。”
搬到紐約後,這對夫婦很快就成為美籍華人社區中受人尊敬且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他們經常與 20 世紀中國畫家張大千交談,他們與張大千有著共同的對藝術和美食的熱愛。
其他著名的中國藝術家,如俞平伯和許世祺(貝聿銘的堂妹貝玉韶之妻)都是貝聿銘著名的同伴和思想夥伴。徐悲鴻不僅向貝聿銘贈送了藝術品,還與這位建築師合作設計了景觀設計。
無論是與藝術家對話,或是在家中與孩子相處,貝聿銘夫婦都逐漸將藝術理解為一種生活 體驗。它調動了所有人的感官並且跨越了幾代人:人們觸摸、處理和討論家庭的雕塑、模型和其他藝術作品。對他們來說,藝術的真理確實應該與所有人分享。
貝聿銘和艾琳·貝聿銘都深信藝術應該在一個社區中生存和發展——無論是一個小家庭還是整個城市。他們的收藏強調與藝術家的關係,而非單純的物品累積。就像這位建築師年輕時所設計的中國古代花園一樣,藝術是一條沉思的道路,沒有最終的目的地。
貝聿銘年輕時曾到亨利·馬蒂斯的故鄉拜會這位著名藝術家,並親自委託亨利·摩爾在他位於英國的工作室為達拉斯市政廳製作巨型雕塑。後來,在夫妻倆熱鬧的聚會和晚宴上,藝術家和建築師與其他文化潮流引領者交流互動,營造了促進思想交流的氛圍。
莉安將貝聿銘的收藏方式描述為“非常自然和低調”,並堅稱她從未完全意識到“牆上的畫作出自傑出人物之手”。
她說:“我的父母對藝術作品的價值或追逐的刺激不感興趣,他們也絕不會以所有權的方式討論他們的藝術。” “他們只是收集能給他們啟發的東西。”
無論在國內或國外,貝聿銘的子女都受益於父母對藝術家與觀眾之間關係的重視,這種信念也延續到了建忠、李忠和貝聿銘在藝術、建築、教育和慈善事業領域的持續工作中。


這位世界聞名的美籍華裔建築師是一位大膽的夢想家,他在 70 年的職業生涯中致力於創造一系列棱角分明的傑作 - 從他在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的現代主義勝利到巴黎的挑釁性玻璃金字塔 - 這些幾何建築遠遠超越了他們的時代。
下面,我們來看看他設計的一些鼓舞人心的建築,從科羅拉多州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開始,包括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東翼、達拉斯市政廳,當然還有巴黎羅浮宮的金字塔。
貝聿銘在其生命的盡頭談到建築在社會中的作用,表示他相信「建築需要成為進化過程的一部分,而不是革命過程的一部分」。

640 (2).png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科羅拉多州,1967 年。
20 世紀 60 年代
1960 年,富有遠見的天文學家 沃爾特· 羅伯茨(Walter Roberts, 1915-1990) 邀請貝聿銘在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落基山脈海拔 6,000 英尺處建造一座研究中心。這位年輕的建築師對周圍的景觀和羅伯茨「低效」建築的設計綱要感到敬畏,這對他來說可謂是一次嚴峻的洗禮。
貝聿銘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並採用當地特有的材料建造了這座建築,為現代主義引入了「一套全新的規則」。這與他的導師沃爾特·格羅皮烏斯 (Walter Gropius) 所提倡的無縫功能設計相去甚遠。

640 (2).jpg

基普灣廣場公寓,從紐約大學醫學中心的兩棟建築向西俯瞰鳥瞰圖,位於第一大道東側,1964 年 1 月。照片:Wurts Bros./紐約市博物館。 X2010.7.1.10301
貝聿銘在職業生涯中得到紐約頂級房地產開發商威廉·澤肯多夫的支持,澤肯多夫委託這位建築師設計曼哈頓中城的公寓大樓。
貝聿銘回憶道:“我們在一起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時光......他是一位非常不尋常的開發商。” “他對金錢不太感興趣,他更感興趣的是為滿足自己的自尊心做一些令人興奮的事情。”
他們最成功的合作作品之一是野獸派風格的 Kips Bay Towers(上圖),這是兩個蜂窩狀的矩形建築,配有落地窗,與 19 世紀低層聯排別墅和公寓樓組成的街區出奇地相配。

640 (3).png

華盛頓特區國家美術館東樓照片:© Ezra Stoller / Esto。藝術品:© 亨利摩爾基金會。版權所有,DACS / www.henry-moore.org 2019
20 世紀 70 年代
理論上,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的東翼(上圖)不應該被採用──這座以幾何角度覆蓋大理石的建築坐落在美國政府紀念性所在地的腳下,周圍環繞著古典建築。
然而,三角形庭院周圍排列的那些堅硬的田納西大理石塊在華盛頓散射的陽光下卻變成了粉紅色,營造出一種溫暖的感覺,而這種溫暖的感覺往往是冰冷的現代主義建築所缺乏的。貝聿銘本能地了解如何讓美國最重要的抽象表現主義者得以呼吸,並成功地創造了一個充滿光明的令人振奮的空間。
1978 年大樓開放時,貝聿銘還在讀高中。她說:“那一天對我來說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天,因為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我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建築師。” 「然後我走進畫廊,意識到我認出了我父母收藏的一些藝術家的作品。這太令人興奮了。

640 (3).jpg

達拉斯市政廳,1978 年。
當保羅範霍文 (Paul Verhoeven) 想要在反烏托邦科幻電影 《機械戰警》中代表大型全能消費品公司時,他選擇了貝聿銘位於達拉斯的市政廳(上圖)。貝聿銘設計的倒楔形建築整體式聳立在市中心,堪稱科幻建築。
如今,市政廳被視為城市宏偉的象徵和幾何設計的大師級建築。包含樓梯的圓柱形柱子根本沒有任何結構用途——它們被添加到原始設計中是因為人們認為如果沒有它們,建築物看起來會太不穩定。

640 (4).png

羅浮宮金字塔,1989 年。 RMN-大皇宮 / Olivier Ouadah
20 世紀 80 年代
貝聿銘的作品以嚴謹、邏輯、優質材料和人性化的現代主義為特點,但他最關心的是使用他的空間的人。他對巴黎羅浮宮的重建最能反映這一點。
建築師需要找到一種方法來容納每年參觀博物館的 1000 萬人。他透過在博物館前院創建一個被玻璃金字塔隱藏的地下入口來實現這一目標。
建築師大衛·奇普菲爾德說:“金字塔是一種非常聰明的設備。” “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結構上,這讓貝聿銘能夠自由地解開表面下巨大的後勤問題。”
最終的設計比例優美,實用性極強。貝聿銘看到了別人所忽略的東西:羅浮宮所坐落的巨大空曠庭院其實是一片城市沙漠。貝聿銘說道:“自從拿破崙在尼羅河沿岸進行軍事行動後對埃及建築著迷以來,巴黎就是一座金字塔之城。”
他讓那段歷史重現生機,如今羅浮宮金字塔與艾菲爾鐵塔一起被視為首都最重要的地標之一。

640 (5).png

中國蘇州博物館。照片:Michael Freeman / Alamy Stock Photo
21世紀
貝聿銘與中國的職業關係十分密切,其中包括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等項目。該博物館是貝聿銘家族的事業,也是一個與貝聿銘兒子貝建忠和貝聿銘創立的建築公司以及已故的貝聿銘(負責蘇州城市規劃)合作的機會。
蘇州博物館位於歷史悠久的拙政園附近,貝聿銘可以在他徹底的現代主義世界觀中探索中國建築的許多傳統元素,如花園和水景(上圖)。
建築評論家卡特·懷斯曼 (Carter Wiseman) 認為,該建築低調的灰白色造型,與這位建築師兒時探索過的花園類型交織在一起,代表著“對他個人旅程起點的優雅緻敬,同時也致敬了他此後在藝術、文化和個人方面所到之處。”

640 (4).jpg

卡達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照片:Look / Alamy Stock Photo
貝聿銘的最後一座主要建築是位於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這是卡達統治者阿勒薩尼家族的一個雄心勃勃的項目,旨在建立一個綜合性的伊斯蘭藝術和文化展覽和研究中心。對貝聿銘來說,博物館提供了拓展他的文化和藝術知識的機會,並再次將他的現代主義傾向融入古代歷史的背景中。
在對伊斯蘭藝術博物館進行初步研究中,建築師花了半年時間遊歷中東,考察了突尼斯、西班牙、敘利亞和埃及等國家的清真寺和歷史遺跡。他對開羅伊本圖倫清真寺的大膽簡樸風格尤其感興趣。
博物館坐落在多哈港口的一個島上,是貝聿銘設計的最樸素的建築之一,建築師的意圖是讓這座建築「棲息在沙漠的光芒中」。博物館精美的內部設計參考了貝聿銘自己的建築幾何形狀以及伊斯蘭教最神聖的空間。